大國博弈下的__(這次是烏克蘭)

閱讀時間: 12 分鐘


一、NATO去咗邊?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普京一直宣稱是為了回應NATO東擴的威脅。坊間紛紛揣測他的真正動機,有人認為是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有人認為純粹是普京邪惡,又或者,應對NATO東擴真的是原因之一。但最重要的是,不論俄國出於什麼動機,其實通通不是入侵另一個國家的合法理由。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由一開始不斷在Twitter上tag多國元首,到現時已宣佈被西方國家放棄,只能自己換上軍裝落場。在這一刻,不少人都在疑惑,「NATO去咗邊?」。事實上,歐美國家並不是在今天才放棄烏克蘭,而是從未真正站在烏克蘭的一方。

在2014年頓巴斯戰爭(又稱東烏克蘭戰爭)後,烏克蘭政府與烏克蘭東部的親俄分子訂立「明斯克協議」,確認雙方停火,監督方包括德國、法國、白俄羅斯及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美國日前亦多次敦促俄羅斯遵守明斯克協議。

表面上,烏克蘭獲國際社會站台,但其實無論美、歐,對真正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都僅為半心半意。烏克蘭社會學家Volodymar Ishchenko就表示,美國有部分人的觀點認為沒有必要介入俄烏對抗,反而可以透過隔岸觀火,借助烏克蘭此熱點消耗俄羅斯,以適應美國將戰略重心移往亞太。至於對歐洲多國而言,尤其是德國、意大利,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有極大依賴,另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資料,歐洲共貸款300億歐元予俄羅斯,若禁制俄羅斯使用SWIFT支付系統,歐洲各國銀行勢必血本無歸,因而在制裁俄羅斯一事上畏首畏尾。

說到底,NATO不是人權組織,而是為捍衛共同(包括自身)利益的軍事力量。若以利益優先的角度,NATO自然沒有出兵的理由。當有些香港人在IG上看著基輔失守時,只覺無力,唯有寄望NATO如救世主一般出現。然而,NATO是否真的可以一舉解除危機?若NATO軍事介入的話,危機升級的程度,恐怕不再會是IG上的news feed,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面前的災難。

更令人不安的真相是,NATO的確日益擴張,有份加大東歐與俄國之間的摩擦,而俄國要求NATO停止收編烏克蘭、格魯吉亞的警告亦不被正視,令普京有了「被挑釁」的藉口。NATO東擴擦槍走火後,俄方固然橫蠻,NATO亦同時擺出強硬姿態,令和平的談判變得不可能。如此一來,NATO成員國既明確表示不會出兵,也難以促成談判,才一步步令如今的烏克蘭僵局變得如此複雜難解。


二、新沙皇要為戰爭暴行負責,美國、北約同樣難辭其咎

新沙皇普京大帝揮軍全面入侵烏克蘭,無論用何種托辭,都肯定要為當前的流血事態負上最大責任:將現今俄烏關係扯到上千年前的基輔羅斯時期,將烏克蘭講成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民族自決原則的「產物」,根本反映普京的帝俄思想;放大兩民族長期講同一語言,但卻無視帝俄時期,俄羅斯長期實行「大俄羅斯化」政策,壓逼境內少數民族並意圖消滅他們的民族文化;聲稱戰爭目標為去納粹化和制止種族滅絕—固然烏克蘭有歐洲最大規模的新納粹主義勢力,但他們的崛起同樣和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挑動頓巴斯戰爭密不可分,入侵烏克蘭只會令新納粹的力量更加得以發展,甚至向歐洲擴散,難道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的經驗還不夠清楚?至於「種族滅絕」就更加是無稽之談。

儘管普京和俄羅斯官宣東拉西扯,但真正意圖卻在上年十二月已經揭盅:普京開出要求北約不接納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為成員國,停止東擴和美國重返中導條約談判的價碼。當然,這些都不能成為戰爭的正當理由:如果為爭奪戰略重要地段而開戰是恰當的話,那麼德國就應該入侵法國,奪取阿爾薩斯—洛林,因為萊茵河左岸比在德國的右岸高,使得歷史上從法國入侵德國比德國入侵法國容易;如果領土收復主義是合理的話,那麼意大利應該入侵克羅地亞、芬蘭應該入侵俄羅斯。如此一來,戰爭只會無日無之。正如肯亞駐聯合國大使所言,尊重既有邊界是為了防止「弱肉強食」這種強盜邏輯(儘管我們不認同他演辭中這種擁抱前殖民帝國在非洲的「遺產」的說法;而肯亞亦同樣有出兵干預鄰國索馬利亞)。俄羅斯提出保障俄羅斯「安全」的要求,但侵略行為卻實質上使全球包括俄羅斯自身都變得更不安全。

普京固然要為戰爭暴行負第一責任,然而北約在蘇聯解體後全力東擴,將成員國擴展到俄羅斯週邊的前蘇聯加盟國,卻是抱薪救火、在火上添油,間接成全普京這場戰爭。北約在蘇聯解體後的行徑已顯然超出集體自衛的範圍,既介入科索沃戰爭,伴隨美軍參與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空襲利比亞等,越發顯出它為美國的地緣政治工具的性質。

北約向前蘇聯地區擴張,已在2008年觸發格魯吉亞戰爭,可算是今次烏克蘭戰爭的先聲。自頓巴斯戰爭起及兩次明斯克協議,美、歐都充分表現出它們根本無意推動其落實(雖然俄烏也不見得相當歡迎明斯克協議,尤其對烏克蘭而言,明斯克協議就等於承認喪失部分東部領土)。自去年俄烏衝突升溫,英美在談判桌上就採取完全不必要的強硬態度,釋出無意以談判和俄羅斯達成和平方案的訊號。美、歐不斷狼來了地向外發出俄羅斯即將進行「假旗行動」,製造戰爭藉口的情報,甚至撤走歐安合作組織在烏克蘭東部的監察員,使烏克蘭東部雙方違反停火令而交火的次數暴增。無論美、歐是真的掌握俄羅斯情報而以公開情報為手段來嚇阻俄羅斯,抑或猶如入侵阿富汗前夕般販賣戰爭恐慌以壓制反戰聲音,其促成的是提供普京入侵烏克蘭的直接前提藉口。

我們既不同意俄羅斯的官宣和侵略行徑,但這也不代表我們會對在市面流行的歐美敘事照單全收(尤其是將普京比作希特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同納粹吞併捷克,歐美正實行綏靖政策。這種敘事是完全錯誤的歷史類比)。我們既不站隊俄羅斯,也不支持美國和美國主導的北約,我們的意見是:俄軍滾出烏克蘭,北約從東歐和高加索撤軍;尊重民族自決權,包含各國境內的少數民族的自決權!


三、從來就沒有甚麼救世主,神仙皇帝不會來,全靠人民自己來💪

自2014年「尊嚴革命」起,烏克蘭政權和寡頭資本就一邊倒向歐盟,祈求藉此獲得歐洲庇護。然而最終除了口頭聲援和對俄經濟制裁外,烏克蘭沒有從美、歐得到任何真正有意義的援助:美國企圖藉俄烏衝突將俄羅斯拖入泥沼,將烏克蘭化為「俄羅斯的阿富汗」,以便美國能騰出雙手對付中國;歐洲忙於內部分化以及和俄羅斯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說到底,北約是否來援並不取決於烏克蘭的需要,而是取決於美、歐自身地緣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更何況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等經驗已充分告訴我們,北約的介入並非解決方案的一部分,而是問題的一部分,往往攪動和促成進一步的地緣衝突。

既然救世主不會來(何況也不應來),制止戰爭就要靠人民自己來。無論俄羅斯官宣、塔斯社等如何吹噓俄羅斯的行動正義,或偽造俄羅斯人普遍贊同俄羅斯承認頓內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共和國的民調結果,真相是只有45%俄羅斯人贊同俄羅斯承認兩共和國「獨立」。自俄烏衝突升級,沿烏克蘭邊境戰雲密佈的同時,俄羅斯人已經開始發聲。獨立網媒《凍》(Холод)的主編塔西婭‧貝布娜托娃(Taisia Bekbulatova)在社交媒體上發起#янемолчу(意指「我不沉默」)運動,得到廣泛響應;俄羅斯的學者、歌手、主播、足球員、運動員紛紛喊話反對戰爭;在俄羅斯這個示威可被判囚5年的威權國度,在警察的警告下,仍有大批俄羅斯民眾蜂湧上街頭、向城市中心的廣場匯集,反對狂人普京發動戰爭。在週五,莫斯科有2,000人抗議,聖彼得堡的反戰示威則有1,000人出席,甚至葉卡捷琳娜堡、新西伯利亞等外省城市亦有反戰示威。根據人權監察組織OVD-info的資料顯示,從24號至今,俄羅斯逾67個城市有3,093人因反戰示威而被捕拘押。即便政權強力鎮壓,俄羅斯境內每天仍有三四十個城市持續有反戰示威,每天有五六百人被捕。向這些真正的英雄敬禮!

從三藩市到威靈頓,從奧斯陸到開普敦,從伊斯坦堡到台北、從東京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全球除南極洲外均有城市組織反戰示威,團結聲援烏克蘭民眾。正正是反戰運動逼使武裝到牙齒的法國退出阿爾及利亞戰爭;使美國退出越南。如同在反對阿爾及利亞戰爭中冒起,其後在1968年法國五月中活躍的大學行動委員會(MAU)般,反戰運動往往會使新一代的活躍分子成長起來。況且這場戰爭的漣漪將波及全球,使升溫中的全球物價更加飆升,糧食短缺勢必再度攪動仰賴俄烏小麥進口的中東局勢,在戰爭中誰能真正獨善其身?我們應該大膽行動起來,以行動聲援烏克蘭,在校園和職場開展反戰宣傳。團結的人民永不被擊潰,若然我們從事製造業或碼頭、倉儲、貨運物流行業的工人拒絕生產、運送戰爭相關物資予戰爭各方;我們消費者抵制戰爭各方的商品,將會是制止戰爭的最有力手段:誰敢繼續戰爭或繼續升級事態,我們就讓他們的戰爭機器連一口釘都決不會得到!


四、博奕下的難民

據說,平民是現代戰爭的最大受害者。戰爭中,有些平民願意拾起兵器捍衛他們認為該保護的家園、人民,但亦有平民因各種考慮需逃亡。試想一下,難民需放棄接近一切事物,更不知會否再有機會返回家園,與親友重聚;若有幸到達鄰國邊境亦不知能否被收留,被收留後亦不知可逗留多久。我們必須理解,成為難民必是非常痛苦的抉擇,甚至不應稱作是選擇,因為次戰爭並非平民發起,平民亦不應承擔戰爭的代價。

聯合國估計,約100,000烏克蘭人已因俄羅斯入侵而流離失所,將來更可能達1,000,000至5,000,000。若侵略持續,此次戰爭可造成自2011年敘利亞難民危機以來的另一波難民潮。有無數批評指出歐洲各國政府處理敘利亞難民的不足之處,包括富有國家願意收容的難民數目不成正比地少、反應緩慢等,最終造成人為災難。右翼保守主義趁着難民問題崛起,以維護國家安全和保障國民工作機會的理由主張封鎖邊界阻止難民尋求庇護。此論述不但只是拒絕幫助難民的藉口,更顯露出歐洲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問題。此次新一波的難民問題,歐洲各國政府又有否吸取教訓?

出乎意料地,這次各國似乎更願意接收烏克蘭難民。鄰近的羅馬尼亞於數天前已宣佈正籌備接收約500,000烏克蘭難民,波蘭更準備迎接1,000,000難民。看起來歐洲有可能避免一場難民危機 – 但真是如此嗎?現時波蘭只有10座收留所,合共能收留的人數不多於2,000;位於波蘭的難民維權組織Polish Migration Forum的主席Agnieszka Kosowicz更認為,波蘭政府承諾會協助1,000,000難民是不負責任的言論。迎接烏克蘭難民當然與對抗共同敵人(俄羅斯)有直接關係,但也有可能各國預測難民數字不會很多,因受影響的人民尚可像2014年侵略克里米亞時移至烏克蘭的西面躲避;所以波蘭等政府只是吹牛都可得到國內及國外人民的支持。

但為何此次中歐國家都紛紛對烏克蘭難民態度開放?國際難民組織Refugees International的成員Daphne Panayotatos認為,對烏克蘭人民開放的原因是因為烏克蘭公民大多是白人血統的歐洲基督徒。尤其與波蘭與烏克蘭更有牽連,因很多烏克蘭人亦屬斯拉夫民族(slav)。這解釋了為何歐洲各國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難民的態度有天淵之別。

但我們不能忘記,受俄羅斯襲擊的難民不只限於白人基督徒,甚至不只限於烏克蘭公民。烏克蘭有不同少數民族和宗教,如白羅斯人(Belarusian)和猶太人;接收烏克蘭難民的國家又能對他們與大多數一視同仁嗎?我們必須為所有難民開放邊界,為平民百姓提供人道援助,協助他們在短期甚至長期找到新的家園。


*資訊更新

普京在3月4日簽署法令,若散佈有關俄軍「明知而不確」的「假消息」,將可以被判囚15年。若呼籲制裁俄羅斯,將可被判囚3年,來打擊反戰示威。

https://www.themoscowtimes.com/2022/03/04/putin-signs-law-introducing-jail-terms-for-fake-news-on-army-a7676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