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地火
*內有劇透
墮胎是女性的集體經驗,但大部分女性是孤獨地走過這一段歷程。在過去,它是一件羞於啟齒的事,明明做愛是那一對男女的共同經歷,當懷孕後卻彷彿成了女性的獨腳戲,未婚懷孕的女性更要承受「蕩婦」這一類道德指責。非無獨有偶,最近Dear Jane《到底發生過什麼事》MV大熱,裡面正正有年輕的女主角(泰妹 飾)孤獨墮胎的劇情。她在發現男朋友出軌後,被逼一人承受(應該是無套)性行為的副產品——一次不被任何人期待的懷孕,她一人在廁所測驗孕棒,一人到醫院墮胎。而透過《孕辱》回望未有合法墮胎權的法國60年代社會,發現集體女性不但在墮胎問題上承受窒息般的孤獨,更被嚴刑峻法推向死亡邊緣。
墮胎的政治性
女主角Anne(Anamaria Vartolomei 飾)在安古蘭(法國城市)的大學主修文學,出身平凡。Anne與她那成為工廠染工的姨姨的不同之處,是她聰明的大腦。考上大學、在課上面對艱澀問題時給出精彩的答案…Anne在同班女同學計劃結婚的時候,努力讀書,朝著成為大學教師出發,她說她不願淪為前途無望的家庭主婦,希望掌握自己的人生。
然而,Anne愛上了一位從波爾多(法國城市)前來探望姨媽、主修政治科學的大學生Maxime(Julien Frison 飾)。他們在書店相識,在城市邊緣的小旅館做愛。這本該是一段陳腔濫調、卻無憂無慮的年輕愛戀,Anne竟發現自己的月經沒有準時到來——恐懼從此扼緊她的喉嚨,她緊緊縫上自己的嘴巴,開始秘密地找尋墮胎的方法。
幫Anne做每月身體檢查的醫生告訴她:任何墮胎或從旁幫忙墮胎的人都會坐牢,所以他選擇對Anne的悲劇袖手旁觀——即使Anne繼續懷孕的話,她就要輟學。最親近的女性朋友Brigitte也不願幫Anne,反而強調與自己無關。Anne向男友Maxime求助,他卻敷衍了事,更說自己不是醫生,幫不了她。Anne最後找了一位經驗老道、幫無數女性非法墮胎的醫師里華太太,不惜賣書、借錢,花重金,在沒有麻醉藥、甚至不容許她尖叫的情況下,於小小的樓上舖墮胎。
兩個多月的煎熬讓Anne的成績大跌,相反,同齡的男性大學生正暢想風光未來。在一次情侶旅行中,Anne聽到馬森的男性朋友在與女朋友談論政治前程,女朋友笑著說他有可能成為總統,同場的Anne雖然同為成績優異的大學生,卻男女情事後獨自煩惱該怎樣墮胎,逃離過早成為主婦的可能。男女間的不平等昭然若揭。
回看電影前半段,Anne父母在她的姨姨前誇讚女兒的成績好,而姨姨則端詳她白皙細膩的手,說「這不是工人的手」,暗示她注定有一個好前程;當她因成績下滑感焦慮,一向性格溫和的母親也顯得焦躁,更在爭執中打了Anne一巴掌,這一巴掌讓Anne更堅定自己無論如何一定要墮胎——除了擁有好頭腦的自傲,Anne更背負著家人對她階級上流的期許。Anne說:「我可能之後想要一個孩子,但不是現在。我不會為了他而放棄人生,那麼我會怨恨他,甚至不會愛他。」
這樣的Anne自私嗎?因為意外懷孕而被男友拋棄、看著家人希冀的眼神,這才真正讓Anne沒有退路。如果她決定用自身的營養供給這個胚胎,十個月後,新生兒可能抽乾她的人生——退學、父母的責罵、身邊的流言蜚語將徹底毀滅Anne的夢想。
從影像看主角的孤獨
剪接節奏極快,不給觀眾任何反應的時間,也從來沒有Anne流淚的空間。在得知懷孕後,Anne的茫然只持續了瞬間,她開始行動,在肚子變大之前。
Anne首先去了診所請求幫忙,男醫生一開始趕她走,在Anne的堅持下開了一隻他聲稱是「讓你重新來月經的藥」,Anne在宿舍幫自己打了針,後來卻發現原來這是安胎藥,因為絕大多數男醫生反對墮胎;她決定在宿舍凌晨一人自行墮胎,冷硬的夜色滲入昏暗房間,Anne拿起燒紅的針,在鏡面的反射下,把長針伸入子宮。鏡頭集中在Anne的臉,緊咬的牙關、壓抑的呻吟聲,細緻的聲音處理讓人毛骨悚然。即使仁慈的導演沒有讓觀眾看到鏡面的影像,但我們知道,Anne清楚看見這一切的發生。最可怕的是,痛苦半宿,結果Anne發現只有子宮的黏膜被刮損,胚胎依然完好。
Anne不敢向父母求救,男友Maxime又怪責她沒能成功墮胎。她這次也沒有流淚,拜託一位廣結女性的男性朋友找尋非法墮胎的渠道,反而被該朋友性騷擾,說「反正你懷孕了,那麼與我做愛也沒所謂吧」。最終雖然成功找了里華太太,卻做了兩次手術才成功墮胎。在第二次手術後,她在宿舍床上受劇痛折磨至天亮,天亮一刻,溫暖的光線照在Anne捲縮的身體上,她終於解脫,衝往廁所屙下死胎,最後因大量失血被送入醫院。
電影的畫框比例是1.37:1,具壓迫感,像囚禁著Anne。多個特寫鏡頭表達出Anne的壓抑,她寡言,只有從眼神才可以窺視到她的痛苦。另外多次採用大光圈,將焦點集中在Anne身上,或是集中在其他人身上,清晰地劃分「Anne」和「他人」:很多畫面中,Anne身邊的人面目模糊,不論是路人、家人、朋友,還是前來搭訕的男人,即使她身處群體中,也顯得十分孤寂,開始觀影時,筆者覺得有點不解,但慢慢發現這種拍法也頗有趣,與上述其他鏡頭敘事方式相配合,以運鏡完整地表達孤獨感。
故事情節簡單,除了將自傳的第一身視角轉成旁觀視角,內容大多與原著一樣,沒有特意安排戲劇性轉折,只是按時間線敘事,敘事手法上顯得平鋪直敘,但女性承受的壓抑和恐懼仍讓觀眾多少感窒息無助,值得入場感受。就算只聞之一二,也許足夠讓我們反思將墮胎視為罪行的舊社會究竟將多少女性拖入深淵,而我們又是否想讓慘劇重現人間。
女性的性壓抑
Anne大學旁有一個酒吧,許多大學生和附近的消防員會到酒吧玩樂。Anne每次去只是跳跳舞、喝可樂,因她有穩定的男朋友,所以她會拒絕別人的性邀約,然而,一些女同學卻因她受歡迎,以及她不介懷與男性交往的性格,而將她稱為「蕩婦」。可笑的是,她們為何來到酒吧,目的也是尋歡,只是沒有人敢說出口,反倒會用性經驗去侮辱其他女性。
Anne的朋友Brigitte(Louise Orry-Diquero 飾)坦承自己喜歡和消防員調情,小時已經偷看哥哥藏起來的色情小說,但因為懼怕過早懷孕而從沒發生性行為。她笑稱自己為「最有性經驗的處女」,教Anne和另一位朋友Hélène(Luàna Bajrami 飾)用枕頭自慰,殊不知Anne已懷孕,而Hélène更曾與一名年長自己許多的男士有過一段情,因沒有懷孕而自覺「幸運」。但大家都閉口不說,不說自己的慾望,也不說自己的痛苦,把一切藏入衣櫃深處。
多元的女性身體
儘管電影中時有女性赤裸的身體,例如Anne與其他宿生在公共澡堂發生衝突、Anne脫下內褲檢查自己有沒有月經,但女導演Audrey Diwan捕捉了女性真實的一面:她既沒有運用柔和的燈光,營造一種帶女性性誘惑的氣氛,也沒有放大女性胸、臀、陰部等部位, 更絲毫沒有男性凝視(male gaze)的傳統鏡頭敘事如上下掃視、窺視,鏡頭只是平實地隨著角色的行動移動。
事實上,普遍女性的胸部並不堅挺,腰身不一定纖瘦、屁股不一定圓潤——導演誠實地呈現了女性多元的身體,在色情片氾濫、廣告商獨愛紙片人的年代,這顯得尤其難得。
突破傳統女性柔弱的形象
《孕辱》是法國著名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的自傳,她赤裸裸地揭示自身的墮胎經歷,極具勇氣。而主角Anne獨立自主、清晰明白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並為之行動,這也突破了女性的傳統形象,例如柔弱、愛哭、被動、迷失、等待被拯救。
正如電影結尾雨果所描述的戰士,Anne是從墮胎這一個血腥戰場獨自歸來的倖存者:女性是自己的將軍和士兵,也將在接下來的人生繼續為榮譽而戰,拒絕成為被困家中的籠中鳥。
六十年代女性的吶喊也成為了日後大型墮胎權運動的先聲:性慾是人性,而墮胎權、避孕權是人權,女性不再啞忍社會對她們的苛求、羞辱,奮起反抗——在美國憲法墮胎權被推翻之際,這齣電影饒具意義。
延伸閱讀
發佈留言